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区别有哪些?

曾遇到不少家长,将多动症与孤独症、自闭症、焦虑症等问题混淆,无法正确判断孩子的情况。

所以今天也和大家简单科普一下其余几个精神健康问题,希望能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知识。

★ 多动症

有关多动症的知识,淘淘妈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和大家分享了很多,今天就以一个小动画的形式,再带大家综合回顾一番。

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诊断要点

1、起病于7岁前,症状至少持续六个月。2、以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好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3、对社会功能(学业或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4、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发育障碍、情绪障碍等。诊断标准

临床医生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诊断标准。目前多采用DSM-IV关于ADHD的诊断标准:要求满足A-E。

A症状标准:

(1) 注意缺陷症状:符合下述注意缺陷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①在学习、工作或其它活动中,常常不注意细节,容易出现粗心所致的错误;②在学习或游戏活动时,常常难以保持注意力;③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④往往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业、日常家务或工作(不是由于对抗行为或未能理解所致);⑤常常难于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或其它活动;⑥不喜欢、不愿意从事那些需要精力持久的事情(如作业或家务),常常设法逃避;⑦常常丢失学习、活动所必需的东西(如:玩具、课本、铅笔、书或工具等);⑧很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⑨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忘四。(2) 多动/冲动症状:符合下述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6项,持续至少6个月,达到适应不良的程度,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

①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②在教室或其它要求坐好的场合,常常擅自离开座位;③常常在不适当的场合过分地奔来奔去或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可能只有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④往往不能安静地游戏或参加业余活动;⑤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动,好像有个机器在驱动他;⑥常常话多;⑦常常别人问话未完即抢着回答;⑧在活动中常常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待轮换上场;⑨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如别人讲话时插嘴或干扰其他儿童游戏)。B病程标准:某些造成损害的症状出现在7岁前。

C某些症状造成的损害至少在两种环境(例如学校和家里)出现。

D严重程度标准:在社交、学业或职业功能上具有临床意义损害的明显证据。

E排除标准:症状不是出现在广泛发育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亦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例如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分离障碍或人格障碍)来解释。

温馨提示: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复杂而不尽相同,家长自己拿不准的最好带孩子到专业的机构做测评表、脑电测评及技术测评并请专家断定,切不可妄下定论。

★ 强迫症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显示,强迫症患者的三个关键脑区异常活跃:眶额皮质、前扣带回和基底节。

目前强迫症的疗法有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还有属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暴露和反应预防(ERP)。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有人说自己有“强迫症”,而真正的强迫症感受是痛苦的,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及强迫行为。

而一般人日常核对账目、检查门锁等反复行为,对日常生活影响小,并且时间短本人也不会觉得痛苦,这算不上是强迫症。

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区别有哪些?

★ 孤独症

孤独症,也称为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交缺陷、交流困难、兴趣局限及刻板重复的行为模式。儿童孤独症往往起病于3岁前,其中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出现孤独症的症状,约1/3的患儿经历了1-2年正常发育后出现了倒退,并开始出现孤独症症状。

孤独症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大部分没有特殊能力表现,只有小部分表现出”孤岛智慧”,在绘画、乐器、音乐、色彩、计算、方位辨别等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表现。

很多孤独症患者还会有不同类别和程度的其他病症,常见的是精神障碍、感知觉异常、胃肠道问题、注意力障碍、智力障碍、癫痫、免疫失衡、焦虑抑郁等。这些病症对孤独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效果以及预后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的全球孤独症平均患病率为62/10000,相当于每160个儿童中有一位孤独症儿童。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所以目前尚缺乏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

主要依靠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手段,药物治疗为辅助性的对症治疗措施,如抗精神病类、抗抑郁类和治疗多动类的药物对治疗相关症状会有帮助。

多动症和自闭症的区别有哪些?

★ 焦虑症

儿童青少年也存在焦虑障碍,并往往与其他精神心理疾病共病,或被混淆,比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需要区分的是,日常生活性的焦虑,担心是不过度的,而且可控制的,而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担心更广泛、明显、令人痛苦、病程更长,在没有促发因素的前提下频繁的发生。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儿童倾向于过分担心他们的能力或者表现水平,而孩子的担心在大人眼里可能是“胡闹”的,被大家误认为有“畏难情绪”。

很多家长容易把孩子的焦虑、坐立不安当成是注意力缺陷;而易激惹、畏难情绪等则容易被误认为是多动冲动。

因此家长要更细致地去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情绪,找到引发他们精神压力的源头,不要轻易就下错误的判断。

注:【本文转载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89789589227488&wfr=spider&for=pc,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与本号邮箱地址:673668023@qq.com 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等)为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亦不代表广西自闭症康复协会立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7月21日 上午10:08
下一篇 2021年7月21日 上午10: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