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康复】为何干预了很久,孩子还是原地踏步?

在教学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家长的疑惑:“为什么孩子的训练安排得这么满,我却没有感觉到孩子的进步?”“他在机构明明已经学会认勺子了,为什么回到家又不认识了?”还有一些家长可能已经万分焦急,直接问我们:“还要干预多久?孩子的能力能达到正常孩子的水平?”“孩子是真的没有进步?还是我们误以为孩子没进步?”“怎么才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没进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还需要多久,孩子就可以上幼儿园了?”

【自闭症康复】为何干预了很久,孩子还是原地踏步?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当我们有了这些疑问,可能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了。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以下五个问题:1、我对孩子的干预是有效的吗?2、孩子是否真的学会了?3、孩子学到内容有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吗?4、我们对进步的评判标准是什么?5、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可实用的,可操作的?

【自闭症康复】为何干预了很久,孩子还是原地踏步?

一、审视干预的有效性1、效度是心理测量学用来检验一个测量过程或结果是否有效的维度。同样,我们可以用它来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是否有合理的依据呢?教学开始前有专业的评估吗?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没有参考正常儿童发展的规律(里程碑)?如果没有,那显然我们的教学就不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我们常说“不评估无教学”就凸显了评估的重要意义!必须准确了解孩子的基线水平,用评估数据指导教学,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可言!如果只是盲目教学,方向性目标是错误的,接下来的教学就更是徒劳。还要注意的是,一次的评估并不能一劳永逸,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评估也许并不那么准确,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整体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就需要重新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目标。2、请思考我们所教授的内容是否是孩子刚需的。每个孩子都有优势能力和弱势能力,我们的教学应该侧重“补短”,如果全部教的是孩子本就优势的领域,那孩子的短板一直是短板,自然不会进步。3、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都符合孩子能力水平的情况下,我们还要考虑这个教学方法或技巧真的适合“这个”孩子吗?我们可能遇到过同样的内容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能力水平相当的孩子,有的孩子很快掌握,有的孩子迟迟没有进步。因为每个孩子学习方式本就存在差异,一概而论的方法肯定会有潜在的风险。而“个别化教学计划”的关键和特别之处就是“个别”,大家都说好用的方法,对我们自己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好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自闭症康复】为何干预了很久,孩子还是原地踏步?

二、“学会”的标准要是可测量的先举个例子,老师用卡片教小米辨认“茄子”,5个回合中,小米认出了3次,老师就说小米已经认识了茄子。那小米是真的认识了茄子吗?在其他场合也能明确理解茄子吗?答案多数是否定的。这种没有数据支撑的主观判断,很容易让我们陷进对孩子能力评判失真的误区。1、那怎么去测量孩子是否已经学会了呢?首先,我们常用连续达标天数和百分比来计算。一个新的教学目标如果孩子能在连续3天的训练中都达到80%的准确率,那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孩子习得了这项内容。2、其次,我们还要参考辅助程度去评判。孩子是否是独立完成的?很多时候,家长在家庭训练无意给孩子提供了很多不明显但过度的辅助。比如随手一指就告诉了孩子正确答案,用不同的语调提醒孩子等,这些都会影响评判的真实性。所以在教学时要尽量避免无意的辅助,辅助程序也要逐渐降级并撤出,只有孩子真的独立作出准确的反应,才能算真正学到。3、泛化工作要多做常做。很多孩子视觉观察意识以及整体规划和类比能力弱,导致他们自我泛化学习的能力低。因此要注意生活中泛化的多元化。泛化可包括教学材料的泛化、人物的泛化和环境情景的泛化。不仅要用ABA教我们的目标,更要在自然情境中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循环再去学习这个教学目标。比如孩子认识了卡片上的“茄子”可以带孩子去超市认识实物“茄子”,还可以认识书本里的茄子。教孩子学习新的任务都要经过四步:习得精熟维持泛化,只有踏踏实实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去训练,才能让孩子学的扎实学的稳固。才有可能在生活中更好运用。

【自闭症康复】为何干预了很久,孩子还是原地踏步?

三、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着力构建联结在一般的认知方式里,人类有一个天生的倾向,就是喜欢尽量从外界刺激中找出联系,也喜欢尽量类化所知道的其他场景。例如渴了喝水、天冷加衣,这些知识是我们毫不费力就能理解并学会的。但是自闭症的孩子由于缺失了整体和重点思考的能力,导致他们多数都是单向的思维模式,不能优先加工总体特征,反而过度关注细节。最终孩子学到的东西就是零碎分裂的。所以我们只教孩子认识了苹果还远远不够,孩子同样不能理解稍复杂一点的信息。那我们就需要丰富孩子整体的关于“苹果”的信息,拓展不同的了解信息的渠道,并把这些信息之间都建立连接通道。例如我们可以从苹果出发,教孩子与苹果相关的信息。比如苹果是红色,苹果是圆圆的,苹果是可以吃的。还可以摸一摸了解苹果的触感,尝一尝了解苹果的味道等。除此之外,还有要建立苹果和其他事物的联系,比如买苹果去哪里?切开苹果用什么?这样就能帮孩子建立信息链接通道,把水果店和苹果连起来,把刀和苹果连起来。但是积累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所以往往需要我们持续性的训练,让量的积累突破质的改变。所以以上是我们常常要做的工作。

四、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并可检验什么是贴近生活呢?一个技能教给孩子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他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教的东西孩子学不会用不起来正是因为这些内容对孩子不实用。他没有可泛化可操作的途径和情景,久而久之这些内容会被遗忘,就像硬盘失用性萎缩一样。当然关于实用的定义要视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而变化。比如孩子刚开始认水果,我们就教他认不常见的“释迦果”,这种水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就没那么高,孩子大概率也不会吃到,所以即使它认识了释迦果的图片,没有实实在在可泛化的途径孩子很快也会遗忘,那这个名词对孩子目前就不太实用。相反孩子喜欢吃香蕉,香蕉也常见,那我们教会孩子认香蕉就可以加入引导孩子去提要求,那辨认“香蕉”这项任务就给可以改善孩子提要求的能力,这就是实用的。可检验的,也可以理解为能够操作出来的。比如练习语言理解,我们就让孩子听指令去执行任务,如果孩子可以执行出来,那孩子就是理解的。再比如,孩子可以辨认大小了,那会不会应用呢?给孩子一个瓶口很小的瓶子,让孩子装积木。孩子能否通过视觉发现小的积木才能装进去呢?或者给孩子大的积木,他发现装不进去后,能够跟我们要求“我要小的”。这些都是能把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操作的,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忽略这种操作能力的训练,所以在生活中孩子不能把学到的东西展示出来。

【自闭症康复】为何干预了很久,孩子还是原地踏步?

五、将进步的标准差异化孩子的基础能力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很大程度会影响孩子学习的速度和学习的成果。一个学习能力很慢的孩子可能学了3天也还是不能独立辨认出苹果,但是我们发现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孩子由全辅助变成了视觉提示,孩子需要的辅助程度降低了,这也是一种进步。再比如一个中等以上能力水平的孩子,后期逐渐加入了思维训练,但思维是一个很宽泛的东西,可能就没有辨认一个苹果那么立竿见影,认识了就是认识了。那往往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如果我们都已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很可能让我们丧失信心或盲目自信。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孩子的能力水平,给孩子合适的定位,并学会看到孩子的进步。不要习惯性忽略那些小进步,每一个小进步对我们的孩子都意义非凡。思考了以上几点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孩子是真的没有进步吗?是否因为觉得孩子的进步不是飞跃式的,我们就直接忽略了?或者压根我们的干预方法就不是科学有效的?!我想说只要大的方向把握精准,只要我们采取的是科学有效的干预方法,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坚持下去总会看到进步!

注:【原文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与本号邮箱地址:673668023@qq.com 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等)为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亦不代表广西自闭症康复协会立场。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8月17日 下午6:52
下一篇 2021年8月18日 下午3: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