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社交障碍真的不可突破吗?

自闭症社交障碍真的不可突破吗?

  引言:人是社会性生物,无法脱离社会,而社交是我们生活的必须,但是似乎一直有种声音在说,即使是无限接近正常人,自闭症的孩子社交的缺陷终生无法突破。今天就来聊聊社交这个算是消解自闭症核心的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会触及到自闭症这件事是否够治好,或者摘帽的核心。孩子是否能够真正的拥有出色的社交能力。具体是指能够有良好的社交意愿,愿意主动结交和认识别人,

  用合适的方式和朋友示好,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能够有能力读懂别人背后的情绪,了解到别人的言外之意,能够和别人建立起长期的友谊的能力,你对此问题怎么看?

  追根溯源:DSM-5的社交问题的描述与手册的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对于自闭症或者说各种精神类疾病的定义的源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第五版 (以下简称DSM5)这本手册本身的源头性的问题。

  自闭症或者说各种精神疾病其实可以说是源自于美国,而在定义这种疾病的历史上,这本书手册可以说是举足轻重。70年代美国以前也存在过自闭症被当做精神病会被直接送入精神病院,或者是采用惊吓或是打耳光疗法的黑历史。

  随着第四版到第五版的更新,自闭症由之前的四种明确分类变为了现在的自闭症谱系的概念,变得几乎无所不包。

  DSM5的诊断标准是关于自闭症诊断最关键的标准描述,下列关于社交问题的描述摘自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 P46页

  诊断标准:A在多种场所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的缺陷,表现为目前或历史上的所有下列情况(以下为示范性举例)

  1.社交情感互动中的缺陷,

  例如,从异常的社交接触和不能正常的来回对话到分享兴趣,情绪或情感的减少,到不能启动对社交互动做出回应。

  2.在社交互动中使用非语言交流行为的缺陷。

  例如,从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整合困难到异常的眼神接触和身体语言,或在理解和使用手势方面的缺陷到面部表情和非语言交流的完全缺乏3.发展,持续和理解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

  例如,从难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各种社交情景的困难到难以分享想象的游戏或交友的困难,到对同伴缺乏兴趣。

  这是关于社交问题DSM第五版中社交诊断标准的全部文字,我来逐段给大家解读一下

  大前提部分:

  A在多种场所下,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持续性的缺陷,表现为目前或历史上的所有下列情况(以下为示范性举例)

  这句话的含义是,孩子目前或者历史上的表现存在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的持续性缺陷,就可以判定,他判定的是孩子目前的状态,回溯到孩子之前的情形,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孩子现在属于诊断范围,

  而后的DSM通篇,并没有去描述这种问题会持续,或者是否为先天,终身不可治愈等字眼。其实这里孩子问题不可能克服等等都是属于坊间的网络传言,

  这一条诊断标准就是孩子现在存在着社交问题,他决定的是孩子这个标签是否符合,而非对于自闭症去进行定义,至于孩子之后会如何,这本手册片字未提,不过很鸡贼的把这个疾病放在了神经发育障碍这个章节之中,

  影射和暗示了所谓先天的问题。另外这本书的定义看似如此,但是实际上有一个巨大的隐含问题,那就是并未说明孩子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他忽视了孩子的年龄和孩子的心理年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人的看法这几个关键因素的变化和发展,也忽视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和问题,比如一岁多的孩子和六岁才被诊断的孩子关注的问题绝对不同,在国外三岁前一般不轻易确诊,

  在这一年中我混迹于小区楼下,早教中心,游乐场,以我对孩子的观察,其实真正具备所谓的社交起码要到三岁以后,三岁以前最多可以称为不怕人,

  愿意对别的孩子表达,其实他们在一起的玩是无法称之为社交活动的。包括在幼儿园小班,其实孩子们在一起的玩耍,最多是熟悉,陌生孩子之间能称之为社交行为的几乎是很少的。起码到中班左右孩子才会在一起有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活动。

  再来说说很多的大人和家长,我想请问各位,自己认为自己的社交能力如何?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还挺外向,还挺受欢迎的。

  但是我问各位,对于和我们住在同小区的,同一栋楼的,同一单元对门的邻居关系如何?大家如果在电梯遇到之前见过,但是从未交流过的邻居,我们会如何?

  我想甚至有些连对主动人家笑一下,打声招呼都不愿,可能是拿着手机赶紧低头,避免尴尬吧?

  我想说,父母都是如此的避免与陌生人的社交,我们却要求很少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或者说几乎很少体验到和别的孩子相处的乐趣的语言能力,包括安全感构建都很不好的孩子,要能够和每一个其他的孩子很好的社交?到底是谁的想法有问题?

  第一条说明:社交情感互动中的缺陷,

  其实更多的孩子是连父母和家人都不愿接触,都在逃避,更不要说别的同龄孩子了,加上孩子在长期缺少该有的与人接触的语言环境中,长期不下楼,一直看电视,错过语言敏感期或是语言退化之后,

  其实完全不具备该有的语言能力,因为他完全无法表达,也不愿意表达。孩子本身逃避人,加上语言能力太弱,自然就无法正常来回对话,别人对他的示好,其实是因为家长本身并未创造该有的条件,

  孩子不知该如何回应,进而更加逃避。这说明的是孩子缺少安全感,缺少对于人的信任和依恋,孩子的语言能力太弱,缺乏该有的和别的孩子的示好的技巧,而非孩子是自闭症,所以天生就没法社交。此说法不成立。

  第二条说明:在社交互动中使用非语言交流行为的缺陷。

  例如,从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的整合困难到异常的眼神接触和身体语言,或在理解和使用手势方面的缺陷到面部表情和非语言交流的完全缺乏

  这点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语言不行,连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太会和不愿意使用,比如挥手打招呼,比如用手指东西,比如对别人微笑。

  这一切的前提是孩子觉得对方友好,对方温和有趣,孩子愿意和对方亲近为前提才有可能发生,其次是父母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创造这样的机会,给孩子去示范,去引导,让孩子体验到通过示好是可以得到对方的很好的回应。

  第三条说明:发展,持续和理解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

  一个三岁不到的孩子,你让他去发展持续的社交关系,去维持和别人的社交关系?请问连去哪都被父母和抚养人所决定的,没有任何联系工具的三岁小孩,如何去维持社交?对于社交这件事,与其说是孩子的问题,不如说是父母的问题。

  如果孩子的语言未出来,其实他是无法对于各种概念进行抽象,去进行复杂的分享想象的,如果孩子没有体验到和人相处的乐趣,甚至是在社交中自己探索屡屡受挫,孩子会对于同伴失去兴趣,从而自己去寻找自己的乐趣,这是很正常的行为。

  简单做一个总结:对于医学界奉若金科玉律的DSM5,在缺乏对于孩子年龄的说明和具体的发展进程,就单单以孩子的表面现象和行为,给孩子诊断和贴标签的做法其实我认为有失妥当。

  孩子的发展有先后,孩子对于人的看法可能确实有的愿意亲近,有的会刻意疏远,这些其实都收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所经历的与人相处的回忆,构建了他对于父母,对于家人,对于别的孩子,对于陌生人的看法。

  大家需要反思的是孩子之前经历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而非通过一个清单列表,就给孩子贴上标签,然后认为他是有问题的,殊不知有问题的恰恰是我们这些连我们自己和孩子经历过什么都不去回顾,

  不去反思,认不清自身问题的家长,我们就这样相信了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的问题,都是孩子得了自闭症的问题,这是何其可悲的一件事。最后多说一句,

  其实DSM这本手册本身的出现在美国一直就有着巨大的争议,我看完这本九百多页的专业书籍,唯一的感受是,以这本书的定义,其实这世界上已经没有正常人了。我给大家举几个其中的精神疾病的定义。

自闭症社交障碍真的不可突破吗?

  比如在目录神经发育障碍中出现的八类分别是:

  智力障碍(含全面发育迟缓,未定的智力障碍)

  交流障碍(语言障碍,语音障碍,童年发生的言语流畅即口吃,社交交流障碍,为特定的交流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伴智力受损,伴语言受损,伴紧张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特定学习障碍(伴阅读受损,伴书写受损,伴数学受损)

  运动障碍(发育协调障碍,刻板运动障碍:含伴自我伤害行为)

  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运动抽动,其他神经障碍)

  大家是否发现,现在的我们接触的自闭症的概念其实几乎把其他的所有这本DSM称之为神经发育障碍的问题几乎全部涵盖在内了。

  智力问题,交流问题,注意力问题,学习障碍,运动问题(感统问题),紧张下的抽动行为,这本手册定义之广,还极其流氓的每一项后面都加上了未定的XX障碍类型,意思是就算你不典型,你也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对应的精神疾病定义。

  但是其实所有的疾病居然是和童年发生的言语流畅也就是结巴是一个等级。

  再给大家列举一下其他的这本手册的疾病类型:

  分裂人格

  妄想障碍:钟情型,夸大型,嫉妒型,被害型,躯体型,混合型,未特定型

  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有个事想不开,做得不理性了也是)

  抑郁症

  狂躁症

  分离焦虑障碍(上个幼儿园害怕了也是焦虑障碍了)

  选择性缄默症(有些事情不想表达想法了也是精神疾病了)

  特定恐怖症(这个更扯,动物*害怕蜘蛛你就是,自然环境*害怕密闭狭小空间你就是,血液-注射-损伤:害怕打针和血你就是)

  强迫症及相关障碍(拔毛障碍*天天拔腿毛也是,抓痕)

  分离障碍

  喂食及进食障碍(厌食症)

  排泄障碍(遗尿症,我这尿床尿到8岁的肯定没跑了)

  睡眠-觉醒障碍

  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反社会人格,纵火狂,偷窃狂)

  物质成瘾(酒精使用障碍,咖啡因,大麻,致幻剂,吸入剂,阿片类,烟草使用障碍*终于吸烟过度也是精神疾病了)

  人格障碍(A偏执型,分裂型 B反社会,边缘,表演型,自恋型 C回避型,依赖型,强迫型)

  列举了这本书中对于精神疾病定义,不知大家作何感想,我是能找到十几种我能够对应的精神类疾病,也就是说诺爸我本身是有着十几种精神病的?

  因为这本书中每一项疾病几乎都有重度,中度,轻度,甚至是边缘的模糊判定依据。但你要是想去详细的咨询精神病医生,你肯定可以找到你对于自己的精神疾病的所属。也就是说照这本手册的定义,你我皆是精神病。

  这本书中在DSM-5 司法谨慎使用指南的声明中写道:DSM-5不为任何障碍提供治疗指南。这是一种典型的免责行为,我只负责定义和归类各种精神疾病给医生和医学界使用,其他的与我无关。

  关于DSM这本手册,其实追根溯源在五十年代第一版出来的时候,主流的心理学界并不承认,但是因为后来其发展为很多的精神疾病的医生和精神类药物能够发挥巨大的诊断依据,

  对于医疗行业,尤其是精神疾病这个行业,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更多的模糊的,更广定义的精神疾病被收录其中

  而关于自闭症诊断的最主要的手册DSM的出现,这里强烈给大家推荐一部纪录片:

  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致命骗局。当然也许这部纪录片本身观念有些偏颇和主观,但是其揭示的问题确是令人震惊和发指的。

  这也是对于自闭症这件事的根基的一次思考和质疑,如果有兴趣,我希望你能花72分钟,认真地了解一下DSM这本手册的前世今生。

  核心无法突破?:可怕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大人的心魔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因为得了自闭症而先天社交能力有缺陷。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对孩子最大的误解,孩子不愿社交或者逃避社交的原因其实恰恰就是之前的生活经历,

  没有给他提供享受到社交的乐趣,学习社交技巧的社交的环境和机会,导致孩子在和别的孩子相处过程中,没有找到该有的乐趣。加上孩子本身就敏感的特点,在亲子依恋关系都没有建立的时候,其实对于与人接触其实是很排斥的。

  其实想反证这篇文章的核心命题很简单,孩子真的存在社交障碍吗?

  大家自己去反思一下,孩子是否有遇到喜欢的大哥哥或大姐姐,很开心向对方微笑,很开心的跟着跑来跑去的经历?其实这就说明了孩子一定是喜欢和人玩的,人都是希望被认可和一起相处的,

  但是前提条件是觉得对方能够给他以足够的安全感,对方足够有趣,他愿意的基础上。只是因为他本身的语言,社交技能在缺少该有的尝试和发展的基础上,无法与别人进行该有的交流和愉快共同玩耍的暂时现状。

  孩子的社交是有选择性的,很多时候他是对对方不感兴趣,不敢,不愿,不好意思等等心理状态,

  当然他也会在遇到喜欢的时候根据自己情绪状态选择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即使是在他没有语言和社交技能的时候,这也是孩子为什么有自己的喜欢的小哥哥小姐姐那么兴奋的原因,孩子希望被理解,

  希望能够一起愉快的玩耍,想能够理解他人和被理解,而带领着孩子进入社交世界的只能是我们对他影响最大的父母本身。

  而在日常我们却只是将孩子往别的孩子堆里一扔,说你去玩啊,却完全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和处理他面临的社交难题,

  家长从来没有带领和示范过孩子该如何和别人打交道,就认为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这是何其自我的想法,没有人天生就会社交,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学习的机会和练习才能慢慢掌握,家长直接不给孩子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不去示范和引导该有的方式,却抱怨着都是孩子的问题,这就是子不教父之过的原因。

  所以其实与其说是孩子问题,不如说是家长的问题更大,因为我们几乎很少给孩子提供该有的社交的环境和条件,即使有条件了,我们也缺少该有的引导和示范,

  孩子如何去打招呼示好,如何去处理和面对社交的冲突,在他敏感的情感下,在使用他自己摸索的错误社交手段的时候(如上去抱人家,用手推,跟着跑跑),

  反而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认为他是攻击行为,于是反过来伤害他,经历几次之后,孩子会出现见到别的孩子都躲着走的情况。

自闭症社交障碍真的不可突破吗?

  还有就是即使是在一起玩,我们放任孩子自己,他自己本身的能力不足以能够和别的孩子很好的互动和玩耍,以至于无法体验到与人玩耍的乐趣。他更倾向于玩他自己熟悉的,看电视或者其他的自己的兴趣去了。

  这里我和大家讲一下我的真实的经历,诺诺在十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认识了早早和谦谦,他们其实几乎每周都会三四次一起玩的机会,但是到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两岁四个月的时候,也就是说他们在一起玩了一年半了,

  我却发现三个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诺诺是完全躲闪和逃避的,即使玩具被抢也不吭声,当时其实妈妈对此也确实极为担心。所以诺诺的社交能力并不能完全靠他自己,这过程中他甚至是一直在退缩,但是而后的变化其实是惊人的。

  当时我们就开始反思孩子为何如此,其实我之前也讲过,我一直是一个很孤僻的人,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之中,看书,打游戏,刷各种电影美剧日剧动漫,

  找一个的领域去研究和探索,但是在生活中,即使在上海的很好的朋友约着一起吃饭,我都是很排斥的。我意识到,我自己的过度自我,其实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很负面的影响。

  如果我希望孩子能够更外向,能够热情和积极的和人相处,我自己必须得做出改变才行,也就有了我音频里讲的,我陪伴孩子和各种小区里遇到的邻居,与门卫,清洁大叔和阿姨,各种小朋友的奶奶妈妈,去热情的打招呼,去混熟的过程,

  我发现我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其实孩子是慢慢地在观察我的,他也会发现我打招呼后别人对于我们善意的回应和微笑,后来我观察如果孩子不排斥,我会拉着他的手和这些慢慢熟悉的邻居,去说你好,说拜拜。

  而后慢慢发展到孩子自己会主动和他们说你好,而对方也会直接叫出诺诺的名字来主动问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感受和体验到,原来我们通过这些方式去示好,是可以得到别人认可和开心的回应的。

  对于他的几个固定玩伴,我意识到,孩子不知该和他们如何玩,而且一起玩的过程实际他很难应对和回应,于是我天天作为一个大孩子去约着一起创造更多的一起玩的机会,

  而我先和这些孩子成为朋友,然后在诺诺熟悉的地方,一起玩他喜欢玩的游戏,一起玩水,玩沙,玩泡泡。

  在这个过程中,带着他们一起嗨,孩子慢慢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到和人一起玩的乐趣,也慢慢建立起固定玩伴间的信任和友谊,其实孩子后来语言慢慢出来之后,

  喊他的小伙伴的声调和方式都和我如出一辙,如果想让孩子突破社交,其实我们父母需要做的事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比如如何处理孩子间争抢玩具,

  处理两个人欺负了或被欺负了的冲突,如何能够和别的孩子的家长成为朋友,经常一起约着出去玩,或是互相串门。

  但是在接触这么多家长的过程中,我却发现,其实孩子最大的社交的问题,其实是在于家长的心魔,

  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奔波于医院或机构,连本身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更谈何社交环境?很多家长自己因为孩子本身不太说话,觉得别人都在用异样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觉得心虚而害怕。

  或是自己说自己在赚钱养家,将带孩子的事丢给老人,于是埋怨人生地不熟甚至语言都不通的老人,不带孩子下楼玩,不去带着他们认识朋友。或是抱怨小区里孩子太少,人太冷漠。或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

  或是给别人造成了麻烦了,算了还是赶紧回家吧的这些心理,其实让孩子错失了认识玩伴的机会。

  命运交织:如果希望孩子变成你希望的样子,你需要先成为孩子的榜样

  这个时代看似物质条件更丰富了,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我们小时候一个村子一个片区都是朋友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居然可悲到孩子成长到三四岁,居然连个朋友都没有的时代了。

  孩子的社交问题,与其说是在考验孩子,不如说是在考验家长,是否能够拿出足够的时间,能够利用合适的机会去社交,

  去帮助孩子去结识孩子能够在一起相处的玩伴的机会,能否和孩子的父母发展成为长期的朋友,经常一起玩,给孩子慢慢建立起友谊的机会。

  考验的是父母是否足够有趣,能够带动别的孩子,组织一起玩孩子喜欢玩的游戏和玩法,让孩子们在一起能体验到该有的乐趣,能够热情的去给孩子做好主动打招呼,寒暄聊天的榜样,

  能够在遇到冲突时,既能够帮助孩子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能够很好的处理孩子们之间的冲突,给孩子去示范好如何原谅,如何抱歉,如何重新一起的方式。

  孩子不可能是天生的社交缺陷,他可能存在着过度敏感的状态,但是一定是后天的环境,和真正的抚养人,在之前陪伴孩子的过程中

  ,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了孩子的疏远社交的现状。而父母若就此当孩子是问题儿童,把所有过错归结于孩子天生,自己却丝毫意识不到自身的问题,去尝试改变。

  甚至自己觉得孩子问题巨大,直接隔离了孩子与社会和外界的联系和相处,指望着,将孩子直接送入托班或者幼儿园,自己去发展朋友,我只能说,这皆是父母之问题,而非孩子。

  我之所以只呼吁家庭陪伴,是因为孩子的能力是在生活当中,不断尝试,不断受挫,不断失败而慢慢学会和建立起来的,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最多的一句谚语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我确实遇到太多动辄遇到一点挫折或问题就放弃的父母。

  如果最理解孩子和他最亲近的人,剥夺了他认识和接触朋友的机会,未曾给他示范过该如何和同龄玩伴打招呼和一起玩耍,反而将其与整个社会隔离,这到底是是在发展孩子的社交还是在扼杀孩子的练习社交的机会?

  没有人天生就会和别人打交道,没有人天生就是所谓的高情商,我们的经历,我们的过往,我们的知识结构,我们对于人的看法构成了我们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正如这样一个沉迷于自己世界的孤僻的我都可以走出自己的世界,去认识和享受和人相处的美好,能够和小区里二十几个同龄的孩子成为朋友,才刚刚两三岁的小朋友,凭什么不行?

  对于社交这件事,我想说,我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玩具,没有那么多的电子产品,但是只要是人都会害怕无聊,所以那时候不管如何,都要和村里其他好玩的大朋友一起疯,

  但是时代变了,朋友成了稀缺资源,人们也越来越冷漠,但是这不是我们剥夺孩子享受社交乐趣的理由,我们如果希望孩子能够热情,能够成为我们希望的那个样子,其实我们必须先成为孩子的榜样才行,

  我们需要打破我们自己的社交恐惧,自己去享受和人相处的乐趣,去影响和帮助孩子去结识新的朋友,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但是那些问题和冲突,都只是孩子在打开心扉,能够发展处自己的小伙伴的必经旅途而已。

  朋友,一切从向身边的人微笑着问候开始。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BI789140511N45J.html,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673668023@qq.com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等)为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亦不代表广西自闭症康复协会立场。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6月3日 下午5:17
下一篇 2021年6月3日 下午5:3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