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语言发育迟缓,家长这几件事千万别做
1、 辅食过于精细

不管是吃饭,还是说话都需要口腔肌肉的“助攻”
如果辅食做得太细,宝宝不需要费嚼就能咽下去。那么,口腔肌肉就等不到锻炼,力量就会很弱,进而就不能很好地协助发音说话。所以我们应该记住辅食不是做得越精细越好!
在添加辅食~3个月以后,就应该由细腻的米糊、菜泥逐步过渡到颗粒的食物。
10个月左右就可以给宝宝一些略硬的食物,不仅可以用来磨牙,还能促进宝宝口腔肌肉发育。
2、 父母是超强翻译官
比如这样的情景:
宝宝指着桌子一个嗯、啊,马上就知道他要喝水还是吃苹果,并且马上满足宝宝的需求,让他根本就不需要开口说话。
其实,你不用那么善解人意建议多多“为难”宝宝,当他指着某处大叫时,你要假装听不懂,多多创造孩子说话的机会,锻炼说话能力。
3、 对宝宝说幼稚语、网络语
吃肉肉、睡觉觉、喝水水……小盆友、酱紫、小了白了兔、skr…。。
这些幼稚语和网络用语都在影响着宝宝的语言发育和对事物的认知理解。
我们应该注意:在和宝宝对话时,对事物描述清晰准确。比如汽车、公交车,而不是宽泛的“车”。
儿童语言发展都是有阶段性的,家长应领先孩子半阶的样子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发展。
单词句阶段(1~1·5岁):比如爸爸、妈妈、球,电报句阶段(1·5岁~己岁):比如娃娃排排(坐),整句阶段(己~三岁):娃娃睡觉→两个娃娃玩积木→阿姨给娃娃俩个积木。
4、 笑有时是一种错误的鼓励
有的宝宝说话不清楚或者说不出来家长会笑孩子甚至模仿他错误发音。但其实这样会强化了这种错误的表达方式,孩子会觉得这是一种鼓励和喜爱,导致他一直用这种方式说话。
而应该,对于说不出来的孩子,要积极引导他表达,循循善诱。多用描述性语言,增加孩子的理解输入。
对于说不清楚的孩子:要用略夸张的口型,配合标准的发音,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宝宝说话。
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逐渐改变过来了。
5、 觉得宝宝小听不懂
研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一般到1岁左右完成。所以在此期间给孩子传递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孩子听觉的神经元的敏感性,不断地接受外来的信息。
随着孩子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多次的语言重复孩子就可以明白话的意思啦。
建议在生活中,每次干什么都可以跟宝宝讲一讲。比如给宝宝穿个袜子,就说:妈妈给宝宝穿袜子,毛茸茸的袜子好暖和! 虽然听不懂,但这样有场景有事物,宝宝就会把看见的和听到的结合起来理解,这样的输入多了,他积累的很多词汇在某一阶段爆发出来的。
注:【本文转载自https://www.163.com/dy/article/GFBEQLNL05526PFA.html,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与本号邮箱地址:673668023@qq.com 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视频等)为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亦不代表广西自闭症康复协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