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干预的核心,很多家长搞错了!

孤独症干预是条漫长的道路,很多家长干预一段时间没有看到进步,就开始怀疑,我是方向走错了吗?还是该换机构了?是不是过了最佳干预时间没效果了……01孤独症真的存在最佳干预时间吗?

孤独症干预当然越早越好,一般来说,6岁以下干预效果相对更好。程度严重的孤独症孩子,能3岁之前开始干预更理想。但并不是过了6岁,干预就没有效果了。每个孩子的程度都不一样,很难界定一定要在什么年龄发现,在什么年龄干预。很多轻度孤独症可能7、8岁,甚至10岁、20岁才被诊断,还有一些孩子甚至一岁之前都能诊断出来,所以,只要发现了症状,就可以开始干预。

孤独症干预的核心,很多家长搞错了!

02孤独症症状轻重有别

孤独症有两大主要症状,一是社会交往、沟通的缺陷,二是狭隘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后者现在也包含感觉异常,即感觉过度敏感或过度迟钝。当这两大症状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有轻重程度的差异。

同样是社交沟通障碍。程度重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完全不看、不听、不指、不说、行为不当。程度轻一些的孩子,可能只表现为与人交流时不看人的眼睛,答非所问,重复提问等。重度的孩子可能年龄很大还完全没有口语,轻度的孩子可能有语言,但他的语言是单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交流时,只顾自己说,不管别人是否感兴趣。

03孤独症患病率增长原因

1.学界认为是孤独症诊断标准发生了改变。

过去,只有完全没有语言,发育明显落后这样严重的症状才会被诊断为孤独症。但按照现在的诊断标准,一些言语没有障碍,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孩子也有社交沟通障碍,也会被诊断为孤独症。

2.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导致的诊断替代。

过去被诊断为智力障碍、发育迟缓、多动症或者其他问题的孩子,专业医生问诊后发现他们最核心的问题其实是社交沟通障碍,应该被诊断为孤独症。

3.公众认识水平的提高。

近20年来,孤独症科普宣传越来越多,很多人都知道孤独症和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发现相关症状后会及时求医,来医院就诊的孩子明显增加。

4.也有学者认为孤独症人群的绝对数量增加了。

1980年以前,全球孤独症发病率在万分之二到万分之四之间,属于罕见病,1980年后,美国,欧洲,乃至全球的孤独症孩子越来越多,去年美国统计的数据已达1/54。

大部分学者都认可诊断标准的修订、医生诊断水平的提高、公众意识水平提高这三个原因。

04如何尽早确诊孤独症

现在有很多孤独症早期筛查量表,大多针对1岁或1岁半的儿童。多数学者认为1岁之前很难或几乎无法诊断孤独症,但1岁半前后,有经验的医生可以发现早期孤独症的蛛丝马迹。

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也提出来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筛查方法,1岁半左右的孩子,如果出现了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这5个“不”,家长就需要注意孩子是否有孤独症了。孩子不严重,只是少看、少应、少指、少语,行为问题不大,或者看、指、应、说会一点点,也需要引起重视。

孤独症干预的核心,很多家长搞错了!

05孤独症的干预难点与挑战

▲ 孤独症是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影响儿童的社交沟通,干预必须以社交为中心。

▲ 干预必须有组织有计划,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个性化支持。

▲ 干预不仅仅是机构的事,也不仅仅是某个康复师,某个家庭成员的事,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全情投入。家长做干预时,常常遇到这些难题:

1. 因孩子欠缺社交沟通本能,叫名不应,不跟人互动、玩耍,家长很容易就手足无措,耐心一次次消磨之后就放弃了。

2. 孩子一确诊,家长还没行动,就被网上对孤独症的描述——“这是一种发生在婴幼儿期的、罕见的、不可治疗的、严重的精神障碍” 吓坏了。人崩溃、焦虑、抑郁了,家庭也陷入紊乱。

3. 把各种神奇疗法当作救命稻草,听说什么有效就给孩子试什么。但这些疗法不是有害,就是无效,最终耽误了孩子的黄金干预时间,阻碍孩子得到正确科学的干预。

4.孤独症程度有轻有重,程度比较轻的孩子,或早期程度比较重,但经过科学干预之后进步较大的孩子,都可以上幼儿园、上小学,甚至和普通孩子一样进入中学、大学、走向社会。虽然他们还有孤独症的特质,有一些奇怪的举动,但如果环境包容、理解、接纳,他们可以健康快乐成长,慢慢学会简单的交流沟通。

如果遭到了歧视、孤立、欺凌,他们很容易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尤其到了青春期,挫折和打击很可能让本来恢复得不错的孩子重新出现严重障碍,让他们丧失本来具备的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5.孤独症有遗传易感性,很多家长多少有一些孤独症特质,这些特质可能让家长很难达到干预所需的热情奔放、抑扬顿挫。

06干预方式主要以社交为中心

干预以社交为中心是得到了学界认可和研究数据支持的。美国在做的早期干预,以及主要的孤独症疗法——关键能力训练、应用行为分析等,都是以社交为核心。有家长说,社交干预是不是就把孩子带到同龄人中间去?是不是就跟孩子说话?不完全是。我们提出了社交阶梯和社交元素的概念。孩子从出生开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应发育里程碑,我们把它称之为社交元素,每一级社交阶段都由一个个社交元素组成。

孤独症孩子先天缺乏社交动机和社交兴趣,但是他们并不缺乏要吃、要喝、要玩具、要出去玩等生理和心理方面需求。家长可以利用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诱发他出现看、指、应、说等社交元素。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以社交为中心的干预,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阶段性干预方法可能在国际上都是领先水平。

07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动

重度的孩子几乎没有社交动机,但一些轻度到中度的孩子有社交动机,他们很想社交,但缺乏技巧,不知道如何跟别人打招呼,不知道如何求助,不知道如何遵守游戏规则……

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首先要评估他的社交动机,是完全没有,还是有一些。根据评估结果给孩子个性化的干预,并非每个孩子都要从第一级社交阶梯做起,有些孩子可能直接从第二、第三级做起。对于诊断较晚(如7岁、8岁,青春期、成年)的孤独症人士,他们能应付早期社交交往,但不了解社交明规则和潜规则,很难应付长大后的社交场合。

对于这种明显的“缺心眼”,我们要慢慢训练他们长心眼;对于他们的一根筋,我们就要让他学会灵活处事。

08怎样推进专业康复资源的下沉与发展

现在,整个行业对康复师需求很大,可以怎么推进专业康复资源的下沉与发展。一个是自上而下。从国家层面大力发展相关大学教育,培养言语治疗师、行为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特殊教育工作者,多出台一些保障性的政策、法律。另外一条路就是自下而上。依靠家长、专业人员、机构、民间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的力量,不断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然后去组织相关学术活动、培训,向社会发声,慢慢扩大影响。

自下而上地把这些事情做好,可以帮助解决支持不足,专业医生、康复师数量不足等问题。

注:【原文链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与本号邮箱地址:673668023@qq.com 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原创文章,作者:勤劳的搬运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xautism.com/%e5%ad%a4%e7%8b%ac%e7%97%87%e5%b9%b2%e9%a2%84%e7%9a%84%e6%a0%b8%e5%bf%83%ef%bc%8c%e5%be%88%e5%a4%9a%e5%ae%b6%e9%95%bf%e6%90%9e%e9%94%99%e4%ba%86%ef%bc%81/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11月18日 下午5:12
下一篇 2022年11月19日 下午5:3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